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

你的便利,我們各自解讀。

Photo by Draco.

從撥接的嘟嘟聲開始,80年代見證了不少科技變化。

還沒熟悉B.B. Call,就被耐摔又好玩的3310劃開單色手機年代,從ICQ到MSN,從奇摩交友到無名小站,從Walkman到MP3,從即可拍到六百萬畫素的數位相機,見證了科技產品的興盛與隕落,這些名詞,看在90年的孩子眼中,不知會被形容為過時,或是落伍。

那個年代,我們學得很快。

每一種改變都讓我們覺得世界更好、生活更方便,對於老一輩的人說,還是我們那個年代如何如何時,我們只會嘲笑他們的守舊。我們上Y拍、丟掉了郵購本,我們發e-mail、不再手寫信,直到我買了iPhone 3Gs開始,這樣的「便利」生活更加劇。我不再抄寫電話簿或是行事曆,我可以在前往車站的5分鐘內先買好車票而不用排隊,我們是一個享受許多便利的世代。

一直到最近,我開始覺得這些便利讓我感到不便。

在以前,我們可以拒絕在名片上印手機號碼,某種程度的資訊保護可以劃分生活領域,但氾濫的社交網路侵佔了我們的生活每一分鐘,我可以加你Line嗎變成一種無形的壓力。我們這些要求對方使用e-mail談工作的人,變成一種過時又落伍的LKK。

e-mail具有記錄、方便搜尋、大量撰寫、夾帶檔案、同信件重疊便整理、多方通信等便於工作的特性,但是,對許多人來說,不夠即時、不夠快。這兩年我在跟廠商碰面時,最常聽到的就是,你加我Line,我等等傳給你。

我實在不喜歡,在公事上給Line。

對於一個念舊、電話號碼已經用了13年的人來說,Line不像是一串虛擬帳號一樣容易被換掉,而且,無法登出。我可以與我的家人朋友隨時聯繫,但不代表我24小時都該工作。而且,往往在工作上出狀況時,Line或是Facebook根本沒有搜尋功能,誰講過什麼話、檔案在哪個階段出問題,根本死無對證。

但是大家還是愛用,因為對大多人來說,這才是便利。

另一個令我頭痛的便利──「群組」,各種興趣、各種喜好、各種分類、各種工作,群組一個一個開,每天下班後、睡覺前,費勁消化完所有的訊息、回完話,一早睡醒又是"999+",於是我越來越少看訊息。免費、無負擔的資訊流動讓人失去對「交流」的珍惜,過度的問候、被無限轉貼的神佛和勵志語句變成收件者的負擔。不好對別人的習慣提出指教,我只好減少自己看訊息的次數。若朋友抱怨我訊息都隔兩三天才回,我說,如果你急,就打電話給我吧。

終於,曾站在浪頭上的80世代,退到90世代的背後,科技沒有個性,人性才有。我們過去所想像的便利生活被扭曲,彈出式廣告準確拉高了曝光率,便沒人再在意廣告的排版美不美麗,不用錢的訊息讓人一句一句送,便沒人再去考慮語氣與文句的暢通。



每一種文化,都是文化,沒有誰對誰錯,但留下守舊的我們,各自想念自己的黃金年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